中山陵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被放养的孩子,18年后怎么样了 [复制链接]

1#

我的同事大张,有个人人称羡的儿子小张。

大张在公司是个中层领导,妻子是外资银行的HR经理,两人忙得满天神佛,远在东北老家的父母也无法前来帮带孩子。也许是精力的有限,无意中促成了他们“放养”、“粗养”的原则,从小他们就给了儿子极大的自由空间,只要不触犯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什么都敢让他尝试。对他的很多“捣蛋”行为,比如在墙上画画、把遥控器拆散架、把N种颜料搅和在一起,把好好的牛仔裤剪出破洞……,基本都是一笑了之,极少干涉和斥责。他们还非常乐意让儿子参与家务,即使他洗一条内裤用掉了半块肥皂、打个蛋弄得蛋液四溅,他们也从不抱怨儿子帮倒忙,只是耐心地收拾掉残局,然后微笑着鼓励他“干得很认真,下次继续”。

从小被“放养”的小张,像是故意要打那些为孩子操碎心的模范父母的脸似的,让人省心得不可思议。早些年,公司组织了一次赴南京亲子游,当很多孩子一路上被父母不停地擦汗、喂水伺候着还连声喊累的时候,五岁的小张已经跟着大张蹭蹭蹭一口气爬上了中山陵。游览秦淮河时,沉浸在“秦淮八艳”凄婉故事中的大张浑然不觉儿子已不在身边,有同事提醒,他淡定地嘿嘿一笑:“没事,他不会把自己弄丢的!”转身望去,果然小张正和几位年轻同事玩得起劲,笑作一团。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当爹的心确实大了点,但是小张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着实令人赞叹。

小张上小学后,大张夫妇非但没有像很多陪读家长一样开启梦魇般的日子,反而比原来更自在了。每天晚饭后不用催促,他早就端端正正坐在了书桌前。大张向来是不陪做作业的,儿子写儿子的作业,他看他的书,只是做完了交给他签字。他也不仔细检查对错,只大概看看有没有什么漏做的,就潇洒地签上大名。

小学毕业后,小张考上了一所很有名的七年一贯制中学。今年夏天,又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北大。大张开心地带着全家请相熟的同事喝小酒,席间,18岁的小张举止得体、开朗自信,一边为大家斟酒,一边不时地对大家热议的社会新闻发表些独到见解。有同事问他:“你爸妈陪你去学校报到吗?”他说:“去的,但不是他们帮我去办入学手续,是我陪他们去北京玩哈!”原来,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小张就做好了攻略,决定提前几天动身,来一次盼望了许久的全家北京游,旅游费还是他暑假兼职做动漫设计赚来的呢。

一群同事惊得嘴巴张成了“O”型,各种羡慕嫉妒喷涌而出,纷纷要大张介绍育儿秘诀。

大张照例是憨然一笑:“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放手二字!”

“放手?!不怕孩子无法无天吗?”一位心直口快的同事说,“也许你儿子天性就自觉乖巧,我家那浑小子要是放手了,不上房揭瓦才怪呢!”

大张说:“你错了。放手是因为相信孩子。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纯良的,都值得被信任。”

大张没有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但是他躬身实践着的育儿之道,却是如此巧合地触及到了“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柔和美好的教育理念。

这些年,“放手”逐渐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大热词。

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家长,整体上具有超越上一代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视野,使得他们有机会、也有能力接受到更多先进的育儿理念。“管得越少,孩子越自觉”正在逐渐成为家长们的共识。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放手”的内涵,并把它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吗?

“放手”的心理基础,正如大张所说,是基于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衡量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善还是恶,是顺应人性还是反自然的,有一个最简单却是最深刻的标准——看它是基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如果我们坚定地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尊、诚实和善良,都有着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我们就会敢于放手,愿意给他充分的探索权、选择权和试错权;如果我们对待孩子的心理基础是“人性本恶”,觉得家长只要稍有懈怠,孩子的状态就会一路下滑,不可收拾,那么就会时时处处对孩子施加控制和干预。

这样看来,大张的“放手”大法,从根本上说是适用于每个孩子的。固然,孩子的性格和禀赋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天性里向上向善的本能却是一样的。正如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答复一位读者的信中所说:“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完美独立的个体,坚信他的内部已经具备了成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颗麦粒具备了所有成为麦穗的要素一样,那么我们就会安心去做最简单的浇水锄草,而不是精细安排它何时出苗,何时开花,更不会担心它长成一株野草。”

不少家长会踏入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能不能放手是有由孩子的天性好坏或者早期教育质量高低决定的。如果孩子看起来是懂事、自觉的,那就能放手,反之则不能放,要首先给他立规矩,提供指导和规范,等他充分发展出自控能力了,才逐步给予自由。并且在放手的过程中,要随时跟踪监督孩子的状态,一旦发现与预期不符,就立刻收手。

这样的观点看起来逻辑严密、有理有据,在实践中也常能见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深究之下就会发现,它其实陷入了“被动立论”的泥沼,即是否放手不是由家长决定的,而是由孩子决定的。倘若这样,那么教育究竟是谁对谁施加影响呢?

可见,“放手”的心理基础对每个孩子都是适用的,开始践行的时间也是越早越好,最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坚持运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

“放手”是一种理念层面的提法,落实到教育的无数具体情境中,该放哪些事、放到什么程度,则很难给出具体的做法参照。或许,列出“负面清单”是比较可行的方法,即家长不去做哪些事情,就是达到了“放手”的境界。

◆不要习惯性用成人的眼光去批判孩子的不足。

孩子吃饭洒了饭粒要挨训,洗好澡没擦干就跑出来要挨训,见了叔叔阿姨没问好要挨训,昨天学的单词今天忘了一半要受罚……试想,如果孩子整天遭遇的是这样的教育,他还会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有信心吗?他还会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吗?

在孩子生命能量蓬勃展开的幼年期,家长切忌求全责备,尤其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苛责儿童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好,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和完善。可以给予适当的推动和引导,但这种推动和引导限定在方向和理念层面,不要在具体做法和细节上过多纠结。比如,孩子喜爱绘画,家长经常带他去参观画展,去亲近大自然、汲取创作灵感,给他讲著名画家的故事,这就是适当的推动和引导,具有激发孩子兴趣和潜能的正面作用。而如果在孩子作画时总爱冲上去指出这里不像那里不对,那就是以成人的眼光在批判和限制儿童,是不利于他的绘画才能发展的。

◆不要严格操控孩子的日常作息。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幻想:什么时间叫孩子做什么,他就二话没说去做了,叫他不准干什么,他就不越雷池一步,像只温顺的小宠物。这样家长得多省心啊!生活中有这样的孩子吗?有,但是不多,而且仔细观察这些孩子,会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自信不足、做事主动性差、创造性思维薄弱的问题。

我认识一户邻居,女孩从小由外婆带大。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每次练书法前还总要怯怯地问:“外婆,我写几张啊?”夏天的傍晚,外婆带她下楼去玩,规定她“洗过澡了,不准再出汗,只准乘凉”,她就静静站在一边看小朋友们玩,脸上浮现出渴望的表情,却不敢加入进去。

这位外婆一直为外孙女特别好带而自豪。然而,随着女孩升入初中,学业难度增大,她在自我管理上的短板日渐暴露,不能合理分配各门功课的时间精力,自主思考能力又弱,常常做作业到深夜12点,更别提课外阅读和运动休闲,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

严格操控孩子日常作息的家长,可能会在眼前得到一个事事服从的乖宝贝,但从长远来看,一定是有潜在的隐忧。既然你什么都想在他前面了,他又何必烧脑费神?既然你什么都提醒他了,他又何苦动用自己的心思去观察和感受?孩子思维的惰性和自我管理上的无力感,就这样被家长严格精细的监管培养出来了。

◆不要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介入太深。

在孩子的一切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课业学习、才艺学习还是技能学习,家长的参与最好限定在“外围服务”上,就是了解孩子学习的进度和要求,为孩子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推动,但千万不要大包大揽、介入太深。家长如果表现得太积极,学得比孩子还要精熟,甚至全面参与到孩子的作业、习题中去,很容易消解孩子的兴趣和责任感,让他觉得是为家长学的。

以学乐器为例,在孩子初学时,家长可以在旁边帮忙听听音准和节奏,提醒他存在的问题,但不必硬性规定他每天练习的时间、遍数、曲目,偶尔忘了练或不想练也可以允许。学习本来是充满了快乐和成就感的一件事,家长的职责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他养成自主自觉的学习好习惯,而不是在家长强制下做出学习形式的“习惯”。

◆不要在孩子做事的时候“抢拍”表达质疑和否定。

我的好友F曾经对我抱怨过她母亲的一个“怪癖”----总是在她将要去做某件事之前,抢着提出质疑和否定。比如,下班回家刚脱了鞋,母亲就训她:“怎么不把鞋放到鞋架上去?什么都要我提醒!”吃过晚饭,刚躺在沙发上神游几分钟,母亲又说:“怎么不去把明天要带的午饭准备好?瞧你那拖沓样!”此类场景几乎每天上演,让F烦不胜烦。她说,那些事她全都知道,也一定会去做的,只是不想被人催逼着去做,为什么母亲就不能尊重一下她的节奏呢?母亲的做法,让她有一种智商和能力被怀疑的挫败感,甚至影响到她的职场心态,即使入职多年、表现一贯优秀,她却始终不敢挑战更高的台阶。

F的慨叹让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一个急性子而又有点完美主义倾向的妈妈,我也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抢了太多的拍。外出带她上厕所,我担心她想不起擦小PP,总会抢先说一句“宝贝,别忘了擦小PP”,而事实上,她已经伸出手去拉卷筒纸。她刚开始自己洗澡的时候,我总是横竖不放心地叮嘱“快点搽沐浴露”、“脚丫子也要洗干净”、“身上都擦干了再出来”。终于有一天,女儿朝我大喊:“烦死了!我都知道的呀!”原来,我自以为的尽责,在女儿看来都是多余的唠叨、废话。

我开始学着放手、“闭嘴”。既然女儿说她都知道,那我就相信她吧。即使实在需要她记住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我也采取“亲身示范+只说一遍”的方式,剩下的交给时间。令人欣喜的变化就这样悄然发生了,虽然女儿的节奏比我预想的要慢一些,但是她的确把该做的都做好了,不经意间学会了安排自己的很多事情。而且没有了整天萦绕在耳边的各种提示和质疑,她在自信、愉悦的心情中,做事效率不断提高。

◆不要像防贼一样防着孩子。

这里借用“防贼”这个概念,想表达一语双关的含义。既是指狭义上的金钱教育方面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要整天盯着孩子有没有偷拿、多拿家里的钱,也泛指家长要戒绝一切不信任孩子、容易让孩子读出负面潜台词的训诫。比如,周末孩子在家温习功课,妈妈出门之前非要不放心地说一句“别趁我不在偷看电视啊!”“别偷玩游戏啊!”孩子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就觉得自己是个天生有坏的基因、不被信任的人,好像真的是只要家长不在,就会偷看电视、偷玩游戏。

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生来就认为可以不好好学习、不遵守规则,反而是家长的不放手、不信任促成了这一切。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觉、越来越不思进取、越来越像“针线荷包”——怎么刺都无所谓,不是因为家长教育得不够严、提醒得太少,而恰恰是因为高大上的教育目标之下对孩子充满怀疑和蔑视的心态,导致孩子有一种始终被提防的感觉,久而久之,低自尊、“道理免疫”、缺少自律精神的不良性格就形成了。

从上述的“负面清单”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关于“放手”的正面原则,那就是:在每一件具体事务、每一个具体情境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做得太有痕迹,要无痕;不要怀疑和否定,要信任;不要插手和干涉,要接纳。检验成效的标准是,孩子因此更自觉、主动了,还是更依赖、懈怠了;我们作为家长是越来越省心了,还是越来越脱不了手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一个懂得放手、善于放手的家庭里成长,自由意志和自主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当然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一直以来对孩子控制太严,导致孩子的成长出现棘手问题,家长也心力交瘁,当有一天接触到“放手”的理念后,就想改变教育方式,但又担心一旦放手,孩子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可收拾。这个难题怎么破?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实中确实有些极端个案,家长“放手”后,孩子真的吃零食吃到几年都不好好吃一顿正餐,玩游戏玩到退学。但是,出现这种情况,不该把板子打到“放手”这个理念的本身,而是家长对“放手”的误读。

习惯了严格控制的家长要想成功实现“放手”,走上轻松愉悦的育儿之路,可绝不像开车变个道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家长彻底转变心态,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拿出刮骨疗*般的勇气和毅力,在润物无声中慢慢接近预期的目标。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的心态和做法:

一是错把放手当成“放弃治疗”。有些家长是在跟孩子斗争到精疲力竭的时候,怀着绝望、愤怒的心情说出“放手”两字的,这实际上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我已经对你彻底没信心了,不相信你会变好了,从内心不接受你了,所以不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会“绝地奋起”,洗心革面,还是破罐破摔、彻底沦落?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分析过一个案例,一位教授由于长期对儿子管制太严,导致他严重缺乏自主意识和学习动力,大学生涯最终以退学告终。教授怀着痛悔的心情找尹老师咨询,在尹老师的指导下,决定把自由还给儿子。期间她陪儿子一起经历了极其难熬的调整反复期,终于收获了儿子自主创业的良好结果。

这位教授的“放手”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她始终给予儿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即使对退学后一段时间里整天玩游戏、作息紊乱、蓬头垢面的儿子,也没有表示出放弃。儿子感受到了母亲对他始终是有信心的,才能艰难而顽强地调动起灵*深处向上向善的能量。

二是在放手的过程中反复不定,抓抓放放循环播放。这样会彻底扰乱孩子的心理秩序,使他好容易萌生的自我修正之苗夭折。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甚至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淀蓄势期,如果在“放手”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一些反复,请一定多些耐心和包容,如同一间杂乱无章的屋子,要把它整理干净,必然会经历一段把所有东西都堆到屋外、再慢慢归置到位的过程。熬过开始的一段调整期,给足孩子信任、鼓励和必要的引导,相信后面的日子会云开日出。

“放手”的本质,是基于经典教育学理论、基于“人性本善”的一种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们确信,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凭自己的能力立足于世的人,那么就请坚定地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向上向善本能,努力地呵护孩子内在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机制吧。

家长越懂得放手,孩子的“小宇宙”爆发得越厉害!

推荐阅读

尹建莉:家长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上中学的孩子还能“放手”吗?

“放手教育”放的是什么?

作者介绍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学堂”签约作者,六岁女宝的妈妈,企业行*管理,一个年届不惑但始终不丢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个既想要事业开挂又想要家庭美满的贪心妈妈,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挑灯码字,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愿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对婚姻、家庭、育儿的感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