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脉苦旅金陵遗梦记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复制链接]

1#

文/刘小旭*展扬李瞳王萌琦韩阿布史晨

7月25日,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六名学生在郭伟玲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长达七天的国学交流活动。两岸三地国学夏令营活动是由台湾素书楼、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精心策划,本届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加盟,从哲学、历史、文学三方面对金陵文脉进行展现,为来自两岸三地的众多学校构建了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南京。

郭伟玲老师和六名同学在机场的合影。

其实,寝室物品的详细周备、五湖四海的情谊交汇,主办方的用心,承办方的努力,都让我们的七天算不做苦旅,可历史烟云沉郁舒卷,南京,这个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充斥着兴亡之感,存溢着沉重之息,漫步于城墙之上,探寻着前人传承千年的文化智慧。

在这个夏天,我们,与南京相遇。

壹,文脉:俊采星驰,人文荟萃

初来此处,未来得及歇息片刻,迎接我们的就是国学成果展示和营员联欢晚会。

国学展示通过对本校国学社一年以来活动成果的总结,从日常的讲座,到大赛的佳绩,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国学教室内精心的布置、每一位主讲人精心的准备,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都使得国学社每一次的活动都显得精彩纷呈。国学,并不是狭义的一国之学,而是人类的、世界的共有的修养与生命意识的载体。国学的传承不仅仅是一场场跨越千年的心灵交流,而是把融于血脉的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生活中,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向未来。

我校史晨和王萌琦同学作为代表在台上发言。

我校在营员联欢会上表演歌舞《天地缓缓》。

各色的活动刚刚落下帷幕,一块黑板缓缓推到舞台中间,一位身穿长袍、风度翩翩的先生走到讲台的前方,为我们拉开了国学交流的序幕。来自台湾素书楼的辛意云教授从理想生命开展的盛典——《论语》切入,传承钱穆先生“学贵大成”的学术风范。提到“儒学”,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儒”是腐朽的,功利的,是统治阶级束缚人心稳定统治的工具。再极端一点,它也曾被抨击为男权社会的维系者。但剥去时间与偏见强加给它的层层包浆,追溯其最纯粹的源泉,儒学的本质,是学习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也就是摆脱人类的生物性,用《论语》中的思想解读,也可以说是从生命的自我觉醒中做一个有大智慧,有大才能之人,做一个能够自觉发现自我价值,并为之自信之人,就像北师二附的同学所总结的那样,努力发觉自身价值,从本我上升到真我,再由真我追求超我,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这是儒性人学永远不可变更的方向。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做到反省,反省我们所做的无价值甚至负价值之事,并不断改进,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孔子的心愿,就是将生命觉醒的力量带给世间,让处于乱世中的人仍存礼乐的概念,仍能行仁、为善。

全体与辛意云教授的合影。

傅可畅教授思接古今,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那么在这样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感性,与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性思想,应该如何平衡?我们如今尽被西方的“霸道”思维所深深影响,在社交媒体上,不乏有人大呼所谓“武统东亚”之言论,但如今阿拉伯世界触目惊心的乱世与百年前中华大地的生灵涂炭影像重叠,不禁让我们反思,看似先进的西方文明是否真的是能够带领人类走出苦难的弥赛亚?我们呼吁和平,却不知如何和平。于是我们重拾泛*的《论语》,以和平之“王道”安抚世界,以孔子之仁爱构建一个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盛世,这一思想,竟是在两千五百年前所提,令人极为赞同钱穆先生所言“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中国也因其中枢文化创造出繁盛和平的农耕社会,以其包容成其之大。

来自北师大二附的姚文老师向各位专家、代表行礼,并讲解了词义的前世今生。在梳理文字的演变的过程中,抓住同偏旁字的共性,客观、清楚地了解祖先造字的逻辑和目的。例如左耳刀旁,是由“阜”演变而来,如陵、陆、阳、隅、陛、除等与山坡或水中高地有关。再如右耳刀旁,是由“邑”演变而来,如郑、邯、郸、都、邦、鄙等都与城池区域有关。有感于汉字形、韵、意的美感。张志强老师的怀古诗词,使我们在对诗词个性的韵咏品味中,培养比较思维,独抒己见的思辨能力。在此,思想之门打开,深静无垠,鱼龙潜跃。

贰苦旅: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在南京博物院门前的合影。

游学活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南京是一座悲伤的城市。

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江南贡院……太多太多的历史更迭,太多太多的血与火的纷争,太多太多古朝遗迹,*旗柴盖、斗牛紫气,繁华事散逐香尘。令人游目骋怀之时,不禁黯然垂泪。而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有悲伤,有悲怆,有悲愤,可是泪水风干之后,我们要做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仇恨叠加着仇恨只会筑起岌岌可危的高墙,征服叠加着征服只会引发又一次血流成河,直到那一刻,我们才体会到铭记历史,忘却仇恨的重要与伟大。如同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做一个更加优秀,令人骄傲的中国学生,这一做法,则又恰恰符合了《论语》中孔子对学生的教诲。

踏过中山陵重重叠叠的台阶,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多少革命*经历了多长时间的探索,才一步步走出了这条道路。经历过黑暗迷茫,经历过阴冷绝望,他们在乱世中睁开了双眼,却不知走向何方。他们能做的,只有拼命学习,赚取一个个去外国留学的机会,回来写些只有彼此能看懂的文章,翻译些蕴藏着外国思想的书籍,传递些机密的文件……他们的努力,比起武装斗争来讲太过微不足道,他们也不知道这样的做法究竟有何意义,可是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义无反顾。

这分明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永不停息的战争,扭曲了很多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是清醒的,他们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也是沉睡着的,他们抛弃了个人的情感,遗失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幸福的一生,我反而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悲哀。

对南京的感伤是对历史沉郁的反思,是对未来责任的警醒,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忘后世之师,方能厚德载物。

叁,金陵:六朝古都,前世今生

在游学的间隙,还穿插着南大文学院教授们的演讲,不同文化领域的交流,缔结出两岸三地的友谊硕果,使得文化的繁花竞相开放。

提到南京,就不得不提到六朝。徐兴无教授和程章灿教授,阐释了南京的历史记忆、形胜地理和历史资源,展现一部波澜壮阔的兴亡史。徐雁平教授带我们穿越书院千年的气息,回溯钱穆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期冀。

从六朝开始将历史慢慢向后延伸,来到大清王朝,来到红楼女儿梦里……苗怀明教授其人,正所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他犀利的语言,点出红楼梦的一个又一个细节,以黛玉的人格穿针引线,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宏大的大观园的愿景。

《红楼梦》里有一句“白玉为堂金作马”,源自于王氏致死也放不下的执念,源自于大观园里的吟诗怀古。曹雪芹一生悲喜相交,可谓是品尽人生苦乐,看透人间世事。可对金陵的情感总是复杂的,这种情感夹糅着四大家族里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虚伪贯穿全书,成为《红楼梦》里隐藏极深且起伏难辨的一条暗线。金陵十二钗,想想都是渗入骨髓,摄人心魄的美和媚。可是,只有林黛玉是自我觉醒的。死了,是人生已尽,知己难觅;不甘,是宿愿未得,两世圆满。她知道自己为何而哭,知道爱情对于自己的意义,知道自己的尊严多么昂贵。而那些人,无论是端庄优雅的薛宝钗,是风骚玲珑的王熙凤,还是皈依佛门的妙玉,她们依仗的都是男子,那些得不到心的男子,那些只有富贵和欲望,没有爱意与体贴的男子。她们遵循着封建礼俗的标准要求,逃不脱世人的桎梏,逃不出家族的囹圄,就那样,颓颓一生,不知心之所向。这或许就是宝玉的疑惑,红楼的悲哀,曹氏的哀叹。槛外人何曾出槛?槛内人何时入院?

其实正如蒋勋所说,红楼梦的魅力就在于,无论你如何解读,都能很容易自圆其说。有人说红楼梦是倡导反清复明,有人说红楼梦是一场废太子和雍正之间的宫廷斗争,有人说红楼梦讲的是陈圆圆和吴三桂之间的故事……比较惊悚的是,他们都找出了理由。或许红楼的后四十回永远是一梦,但是这本清代小说,永远无法停止学者们前仆后继的钻研。我原来本对红楼了解不多,但是道听途说红学家们的故事倒不少,观点的激烈碰撞、乱象的丛生、劲爆言论频发,一个真实的社会就通过一部小小的石头记呈现出来。

古人云,“仁爱共己,立己达人”我们感动于老教师的初心如一,万里躞蹀,仍精神抖擞,可谓,士之弘毅,任重道远。文学,即是人学,正是这点点人文气息的萤火,散做漫天星光,让我们在万物华实的夏日,拥有如花的感动与幸福。

肆,遗梦:南京故事,未完待续

在即将离开南京的最后一天,一行七人为此次旅行概括了六字,感谢、感动、感伤。短短六字,无以表达那心中饱含的情感。在南京的时光,成为了永久的回忆。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些所思所想。所谓,几番感怀,沉浮醒世千载史;几多感念,厚德载物刚健心。

*展扬:凡文人骚客吟咏南京之章句,则必言“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云云。然此善则善矣,未免落入俗套。问之金陵特点在何处?不知。余论之,则必“立体”二字耳。金陵于山,于水,皆丰富极,“虎踞龙盘”,正在此处。依秦淮,傍玄武,逢夏则有气蒸波撼之境。余关东人氏,寻访江南之机会寥寥可数,毋论水乡河畔,故一见南京水文之胜,不免惊叹,成刚波宁之态,未免引人耻笑。又有鸡鸣,紫金,双阙诸山及古城墙。翠意溶溶,高低参差,上山下河,此空间上之立体感。若六朝古都,十代金粉,贩夫走卒,皆有文气;江南贡院,天下文枢,巍巍南博,文史汇集:更有台城灯火,绵延千载;光影融融,摄人神息,安平常城邑所可比拟?此时间上之立体感耳。

李瞳:有人说南京是一座悲伤的城市,沿着历史的大河逆流而上,南京不仅亲历了中华民族屈辱悲痛的近代风雨,在此之前,它更是一座经历了东吴,六朝,大明与太平天国的权力中枢与文化艺术中心,英雄割据,唯余盛名,王谢家亡,红楼梦存。金陵文脉,让我们感受江南之灵秀与帝都之磅礴,回首往事,权力不过幻梦一场,天地于我不过一瞬,我于天地也不过一瞬。珍惜当下,方可无愧于心,成就永恒。读金陵,它不是封存在历史中的文化化石,而是融入在南京日常点点滴滴的文化态度。以文化人,以文感人,读金陵,感念,感恩,厚德载物,我们的路还很长。

刘小旭:金陵这个城市就像梦一样,披着传说与神话的薄纱轻雾,朦朦胧胧地,在人间茕茕孑立。金陵,最为人所称道的一点是六朝古都的名号。世人尝道金陵之胜:听下里巴人的说“这店小二也有些六朝烟水气嘞”;听阳春白雪的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起来也是有趣,这两首曲子的作者莫愁女也是出自金陵。这里不是故意为之,实在是金陵才气,佳丽地,帝王州,怕是紫金之气的缘故。无怪明太祖要填湖短脉了。金陵的繁华在六朝达至鼎盛。竹林七贤长啸悲鸣,王谢大族钟鸣鼎食。六朝没了金陵便不足以成为六朝;金陵没了六朝便不足以成为金陵。由此见,其二者渊源交错之深。南京,金陵,秣陵,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故事。金陵,是梦里含泪微笑的她,轻纱曼妙,仿若仙人之姿。模糊,彷徨,纸醉,金迷,繁华场,金陵梦。

韩阿布:“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南京,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感概颇多。南京是个伤感的城市,彳亍于大街小巷,穿梭于史记遗存,唯见*旗紫盖,繁华事散逐香尘。六朝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博物院,应承着钱穆先生的那句:历史是向前流动的河流,我们不能用刀把历史隔开。我们站在今日的驿站回眸斑斑国史,眺望漫漫前路,感慨万千,心情沉重。中山陵,我们在敬慕中感悼,为“天下为公”的理想震撼,为尽忠竭力的追求所化。南京之行也留给我许多感动,年迈的老教授随行队伍从未掉队,万里躞蹀,仍精神矍铄,烈日下坚持登顶,着实令人敬佩。

王萌琦: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笃信万物皆有逻各斯。反对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反对康德的古典唯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反对陆王心学。可是我却觉着,南京这座城市,与我有前世姻缘。当我们逛过了夫子庙,在星级般的贵宾楼品尝南京的小吃和欣赏助兴的歌舞,在灯火缭绕的大排档里“一醉方休”,在随叫随到的空调车中养精蓄锐,在南京博物院的迷宫里穿梭游走,在六朝博物馆、江南贡院藏品间里自由solo。行囊里不知不觉多了数个氪金而来的纪念品和小吃,最后一天整理东西的时候几个人纷纷发现行李箱已拉不上,只得大包小包拎着活像春运赶火车。南京,这座令人一见钟情的城市——等待下一个时空的转角,再一次必然的相遇,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史晨:南京,位于历史和未来的岔口,连接着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遐思,她有着一襟西风残照的豪情,更有着饱含生命力的灵性。金陵文脉,并不是凝结在遗朝陈迹里苍老的记忆,而是带给我们心灵感触的缕缕文气。秋雨先生曾说“决定文化走向的,是文气,文势,文脉。”其中文脉之脉,绵延千里,奔流不息。这正是金陵文化在今天的姿态,它不是存在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生不息,以文化人,以文感人。南京,她的生命,将在我们的代代相传中向外弥漫,成为中华文明系统中,一处文化的地标,一座情感的乡关,一方人文情怀的沃土。

全体营员合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