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傅抱石最美山水幅欣赏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皮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8/9118499.html

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因推崇石涛,改名为抱石。江西新喻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中国画大师之一,“新金陵画派”领袖。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画史称吴昌石、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宾鸿为“三石两鸿”,最为今人推崇。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中国画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傅抱石擅山水、人物,精篆刻,长於美术史论研究,著述颇丰。

毛主席诗意八开册--年作(2.3亿元,年11月北京翰海)款识:一、韶山诗意。抱石敬拟。钤印:傅抱石、甲辰所作二、芙蓉国里尽朝晖。一九六四年夏,敬拟七律答友人诗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三、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抱石写。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四、虎踞龙蟠今胜昔。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写。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五、寥廓江天万里霜。抱石,敬拟采桑子重阳词意。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抱石,敬拟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南京记。钤印:傅、甲辰所作、不及万一七、风展红旗如画。抱石敬拟如梦令元旦词意。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八、登庐山诗意。抱石敬拟。钤印:傅、抱石、一九六五题签:傅抱石画册。赵朴初题。钤印:赵朴初印《毛泽东诗意册》,计八页,作于--年间,画家正处于创作颠峰期。册页反映着五、六十年代现实景象。抱石先生以毛泽东诗词为题作画,始于年。

江山如此多娇横幅纸本设色年7—9月人民大会堂藏

江山多娇镜心年作

登庐山诗意镜片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11月江苏九德)款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主席登庐山诗意。甲辰夏抱石。钤印:抱石、甲辰所作毛主席的诗词,境界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撼山震岳,展示了纵横千万里的胸怀,发出了气吞山河,雷霆万钧的豪迈气势。傅抱石善于表现史诗般的画卷,他开创了毛主席诗意创作的先河,使之成为新山水的重要象征,影响之大,空前绝后。《登庐山诗意》创作于年。傅抱石以散锋乱笔尽情挥洒,大胆泼墨,点染出土石相杂的山峦,以及苍翠欲滴的树木。再用大笔急扫,凌空直下,仿佛滂沱大雨从天而降,江面上来往穿梭的火轮,若隐若现,乘风破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切景物似乎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中。生动地体现了“热风吹雨洒江天”、“浪下三吴起白烟”的壮观景象,完整地诠释了毛主席诗词的宏伟豪情。

虎踞龙盘今胜昔设色纸本年作题识:虎踞龙蟠今胜昔。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写。钤印:傅、换了人间《虎踞龙盘今胜昔》创作于年,以毛泽东名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入画,通过对钟山雄姿及江滨工厂、码头现代化设施、江中竞帆的描绘,形象再现了新中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凸显出诗人的豪迈情怀。江中火轮船发动机喷发的烟雾、江滨林立的工厂等元素,同传统山水画的帆船、山水意象有了很大的不同,洋溢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与传统山水画拉开了很大的距离,成为现代新山水画的典范。全幅笔墨雄秀奔放,潇洒秀丽。

芙蓉国里尽朝晖镜心(.6万元,年11月北京保利)题识:抱石金陵写。钤印: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系出自毛泽东在年作的《七律·答友人》,此幅作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傅抱石的诗意图中具有一种宁静内敛的气质和独特的笔墨意蕴,他以毛泽东的诗句为载体,表达出对于中国画传统与现代的理解,营造出所感知到的情景。此作更像一幅写生,大片的天空和水面留白以淡红色晕染,似有若无的暖色调烘托出“朝晖”的氛围。渔船悠闲地泊在水面上,几笔淡墨晕染点出船的倒影和远处笼罩在朝晖中,形体朦胧的树木。画面右侧的岸上则是一幅时代的场景,有成群结队的劳动者,有飘扬的红旗,但是并不突兀,而是和谐的。傅抱石在那个喧嚣的时代以宁静的笔法描绘山水,以诗意的方式表现新生活,可谓独具一格,他在其毛泽东诗意图中所表达出的深邃意境是与众不同、无以替代的,此幅即为代表。

《清平乐·六盘山》词意镜片纸本设色年9月作傅抱石创作的毛泽东诗意题材最早当属年9月20日所作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词意图》。正如其题款所云“初试稿”,由于是最初的尝试之作,傅抱石在这幅册页中基本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独特的“抱石皴”和改良的石涛树画法,表明了他初始创作这种新题材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原来的画法,仅以那压得很低的山坡上若隐若现红*的长征队伍和远处一群南飞雁,来点明“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何时缚住苍龙”之词义。由于特定题材的限制,傅抱石收敛起原来恣肆豪放的笔法,风格显得精细沉稳。

抢渡大渡河纸本设色年秋南京博物院藏

《送瘟神之二》诗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如梦令·元旦》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水调歌头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西江月·井冈山》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沁园春·长沙》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长征》诗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年11月,傅抱石第一次创作《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图》,山石居画面中央,山势险峻,红*由下而上行*,队形略呈倒“之”字行走,设色以墨调和赭石,调子较沉暗厚实,远景以朱砂涂抹,刻画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意境。

《十六字令·山》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菩萨蛮·*鹤楼》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1月南京博物院藏

《沁园春·雪》词意图纸本设色年12月南京博物院藏《沁园春·雪》为毛泽东年2月所作,充分体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开拓未来的伟大抱负。年11月,傅抱石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入画,山顶上,红旗飘扬,毛泽东和战士眺望远方,千里雪山高耸云端,一望无际。远方的雪山占居了画面四分之三,毛泽东和红*只是在画面底边上一些,但他们仿佛在欣赏更远的浪漫险境,镇定而气吞山河。但因为是毛泽东形象,其惯用的笔墨技法无法得以充分展现,循规蹈矩,写实工整。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意图纸本设色年3月作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运用了十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毛泽东词的基本精髓,近景以花青绘成松树、山石,一个红色的地球悬挂于云雾缭绕之间,以白粉扫出的大雨倾盆而下,空中枯叶分飞,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气魄的确不小。由于是绘制毛泽东诗词,傅抱石的心境应该是十分小心谨慎的,极其收敛的手法限制了笔下功夫,地球上的中国地图以及撞向地球的苍蝇皆以十分工细的笔触画出,松树、山石的画法也迥异于他的常法,也不同于他创作新山水的方法,而枯叶、大雨显示的则是他一贯的作风。

《采桑子·重阳》词意图纸本设色年作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以“寥廓江天万里霜”入画,用清拔刚劲的线条勾划树木枝干,破笔点染树叶,浓淡相间,色墨相融,苍莽蓊郁,气势开阔,体现了其泼墨散锋相结合的娴熟水平。

《到韶山》诗意图纸本设色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和郭沫若同志》诗意图纸本设色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冬云》诗意图纸本设色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卜算子·咏梅》词意图纸本设色年2月南京博物院藏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镜心年作

井冈山镜心年作新中国成立之後,在*和*府要求艺术家对共产*领导的革命历史进行描绘和表达的情况下,和毛主席诗意山水具有同样意义的革命圣地山水成为很多画家创新中国画的新题材,革命圣地山水也由此诞生。傅抱石的《井冈山》以俯视的角度,开阔的视野,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山地风貌。作品中笔墨沉稳,厚重苍茫,群山无语,云水奔流,似乎见证了当年革命的艰苦卓绝。

井冈山纸本设色年1月南京博物院藏江西井冈山,以茨坪为中心,有大小上、中、下五井,故名。其峰丘环拱,地势险要,进出仅有*洋界、朱砂冲等哨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年,毛泽东率部在此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年后,井冈山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年10月,傅抱石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视察江西,11月抵达井冈山地区写生,返回南京后创作了数幅井冈山题材的作品。此幅《井冈山》就是其中之一。此图采用侧势构图,山势陡峭,峰险谷深,山顶平缓,云罩雾绕,近景则杉树密林参差有致,再现了井冈山的地貌特征。此图俨然脱尽旧式山水的画法和格式,无论构图、画山、画树,都从自然中来。为了增强图幅的精神内涵,傅抱石特意抄录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突出了其题材本身的*治意义。

海天落照图设色纸本(.2万元,年11月北京保利)款识:海天落照图。傅抱石重庆西郊制。钤印:抱石私印、往往醉后、抱石得心之作、踪迹大化画中描绘的是“水中天际一时红”的自然景观,画面苍茫浑莽而又壮丽辉煌。画家在《海天落照图》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人与造化的这种关系:造化的伟大因人而存在,对造化的歌颂即是对人的歌颂。傅抱石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曾多次画过落日的题材(如在毛泽东诗意画中),而此帧《海天落照图》应该是傅氏这类题材的作品中的第一幅。从绘画技法上说,此画已和古人拉开了距离。傅氏用大笔散锋,将画面上的海水与山峦作整体处理。传统山水画的先勾勒再皴擦最后进行渲染的程序被打破了。傅氏一气呵成地画成山峦,不但有体积和质感,而且有气势与动感。局部地看,画家行笔极为泼辣而随意,其行笔方式难以觉察。但整体看去,则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尽在其中了。这就是傅抱石对中国画的开拓性贡献。为了衬托海面的亮,加重渲染了近处的山峦,并用大块重墨点染在山头与山下的河边。仅在山的一侧染上赭红色以与落日相呼应。海面近处用散锋大笔皴出海水的波纹。傅氏所擅长的此种笔法,不仅有自然生动的效果,而且与海水未加皴纹的部份有越来越远之势。《海天落照图》是一幅手法新颖、构图大胆、境界开阔的成功之作,也是画家用画笔歌颂“千古夕阳红”的永恒魅力。

苍山如海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12月北京华辰)题识: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敬写毛主席娄山关词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抱石私印、踪迹大化写毛泽东诗意是傅抱石后期绘画创作极为重要的部分,毛泽东公开发表的三十余首诗词作品,均有诗意图问世。尤以《江山如此多娇》享誉最隆,写毛泽东娄山关词意。本幅作于年,时值“大跃进”之期,画笔亦分外激昂壮阔。画面不作险绝之势,而以极苍浑之笔写前后两山峭然耸立、势摩云天。多次渲染使得画面浑然一气,高大雄厚。山头星星点点的红旗及远处云海残曙,则为画中点睛之笔,虽着笔不多,既与词意颇为妥帖,又得画理删繁就减之精髓,中间云气流荡,打破画面沉闷之势,而益显山川之高华。此时傅抱石的山水画创作,时时激荡时代脉博,以“入古为新”为务,与其“金刚坡”下所作相较,又拓展一雄阔境界。

毛主席《泌园春长沙》词意年作毛主席《泌园春长沙》词意年作款识:长沙。一九六五年一月敬拟写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于南京,傅抱石。钤印:傅(朱文)、抱石斋作(朱文)这件《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作于“年1月”,题材直接取自于毛泽东主席作于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词中展示的是青年毛泽东“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壮志豪情,而傅抱石的作品则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词意立镜,以破笔散锋在皮纸上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毫无禁忌,大胆落笔,意气风发之处正和词义。再加上局部的小心收拾和色彩渲染,使得作品大处气势奔放,小处又精细耐看。近景行舟之人,为画作的点睛之笔,起到了收拢视点,全幅皆活艺术效果。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纸本年作款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九六五年五月,敬拟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为世珍同志惠赏。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抱石画记、乙巳《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抱石先生始画于年,至年春夏间,又画过若干幅,或横或竖,画笔略有差异,风貌则大体一致。此后四个月,先生便与世长辞了,这些应该说是他最后阶段的作品了。该图为直幅,年5月所写。图中前景为礁石和暗红的秋枝霜叶,后景是片片点点的渔帆和朦胧的岛屿。起伏的波涛由近及远,由近礁而远岛,渐远渐淡地联系在一起。风挟着雨泼洒而下,摇打着秋枝霜叶和滚滚波涛,有动感,有声响,有节律……

《浪淘沙?北戴河》词意镜心年作题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九六五年六月,敬拟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奉国光同志赏正,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不及万一此幅《北戴河》作于年,是其绚烂艺术生命的终年之作,拟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词意而作。作品中,浓、淡、干、枯的笔墨从左面的山岩披下,辅以重墨湿染;波纹动势如急雨骤风,乱而有法,仿若纸间水雾扑面直袭;渐行于天际的翩翩千帆错落有致,将整作以点睛,令诗词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之情,跃然纸上。东坡居士评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而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正是体现了这一诗情画意的境界。傅抱石之所以擅长将毛主席诗词付诸丹青,是因为毛泽东诗词既有磅礴之气度,又富浪漫之情怀,于唐诗中神似李白,在宋词中类比苏轼,这与傅抱石的画风与精神追求一致。傅抱石在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境时候,往往从大处着眼,虽画尺幅近小品,却气通万里,直抒诗词精髓之意。

塔景钟声镜心年作(万元,年12月北京保利)题识:塔景挂清汉,钟声扣白云。此明万历戊午二月邑人萧如熏咏延安句也,碑存今延安招待所。余于一九六零年九月廿九日来瞻仰革命圣地获教至多,一山一水将永志弗忘,亦将永留拙笔为圣地写照。籍广宣傅此帧乃从高阁北望延安大桥,惜未能将圣地人民光荣之革命传统,献身祖国之干劲作万一之描绘,斯足惭悚耳!十月十一日,傅抱石西安并记。钤印:抱石私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年9月,傅抱石率江苏省国画院的画家进行旅行写生,傅抱石在写生过程中将历代山水皴法与地质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断尝试新的笔法,画风更加自由奔放,笔墨更加潇洒雄健。此图集写实的场景与富有想象力的笔墨与一体,预示着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其山水画面貌将为之一变。此图构图规整,右侧群山巍峨,左侧较为开阔,宝塔山的位置靠左靠后,似乎不是画面主体,但山后一片空旷,山下行人车马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渺小如同蚂蚁,愈发将宝塔山衬托出来。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在所有关于延安的作品中,宝塔山是不可或缺的,傅抱石在此图中以不同的角度和空间的设置来重新诠释延安,既包含全景,亦凸显了体现革命圣地意义的景观。从傅抱石山水画创作之笔法的变化来看,此作中新的笔法已经出现了。由过去的急烈而变得潇洒自如、不紧不慢,随意中蕴含着秩序,秩序中隐含着变化,理性的控制与激情的奔涌均出现的画面上。于是既看到清晰的山体轮廓,亦看到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的“抱石皴”,自由散漫,磅礴多姿。画家在此图中先以不太湿的笔在调色盘中把笔揉开,再在纸上挥洒,用一些细碎皴笔和弯曲的线条描绘山体,似有法而无法。然后再以色渲染,淡淡的赭石和绿色表现群山,与石绿染成的柳树几乎混融在一起,整体色彩较为淡雅,但是并不单调,愈加凸显出笔法的健利飘逸,乃预示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鼎盛时期到来的一件佳作。

延安曙色镜心年作(万元,年6月北京九歌)款识:塔影挂霄汉,钟声扣白云。抱石延安旅中纪游之制也。钤印:抱石画记,一九六零此图作于年,当是他在初访延安的过程中,为新鲜的激情驱使,即兴挥写而成的。他的表现技法已经产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大笔的扫与小笔的钩划、点擦相结合,既有徐青藤淋漓豪肆的痛快和气势,又具咫尺千里、气象万千的壮阔与苍茫。这一风神可以说正开始了傅氏第二个变革的阶段。大片施墨,略敷赭色的用色方法,出自*公望的“浅绛”,又有了创造。他只将色用于关键部位,且有敷染、点、深浅的区别,既显示了*土高坡的地方特色,又象征着朝阳与曙光的明丽。该作在抱石先生艺途中占有显着的位置,是先生追求新变革的痛快的惬意佳作。

韶山立轴甲辰(年)作(.4万元,年11月北京保利)题识:韶山。一九六四年五月抱石写。钤印:傅(朱)、甲辰所作(朱)此幅《韶山》是根据《龙蟠虎踞今胜昔》为基础,而再度创作而成的。年6月,傅抱石曾应邀赴韶山写生,作画十余幅,并出版《韶山》画册。此幅则作于年。即使是画主题性强烈如斯的题材,傅抱石也从不会将自己的画局艰于特定的山峰或故居,而总是将主题纳入自己层层叠叠、山重水狡的山水体系,纳入自然界原本的辽阔之中,画韶山如此,画中山陵亦如此。此画取俯视式构图,将韶峰与故居尽收眼底,山脚蒸腾而起的云雾,将平缓的山势衬托得如名山大川。画家纵笔以剪影般的方法写出近处苍松、远处翠柏的大意,然后钩皴出山形。近景与坡脚,以淡赭墨泻染,再以青绿点染山田与远山,令这画中的世界愈发郁郁葱葱,故居便掩映在这一片苍翠之中。

韶峰耸翠镜心年作款识:韶峰耸翠。一九六〇年六月十二日,写于西颐宾馆,傅抱石并记。钤印:抱石私印一九五九年六月,抱石先生应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邀请去韶山写生,画出了《慈悦晚钟》、《石壁流泉》、《顿石成门》、《毛震公祠》、《关公桥》、《毛主席故居》、《韶峰耸翠》、《韶山全景》等作品,完成了韶山组画的创作任务。画面上只见近处山坡上迭着几块大石,坡下满布松树,右上方画面的主要部分是耸起的韶峰,虽不怎么高,但因有近处大石和山腰山脚间比例很小的松树以及左边又低又淡的远山的衬托,峰左侧的结构又只用一条长线斜下,这些,都使韶峰虽不很高却有一种直冲云霄的高耸之势。近处几块大石的皴法圆浑凝重,与韶峰的峭拨矗立形成了强烈对照。先生并没有着意刻画韶峰的皴法结构,而是调动了一切对比、衬托的手段,强调和突出了韶峰的“耸”势,成功地表现了画中的主题和意境。

韶山诗意图镜心

韶山镜心年作本幅《韶山》创作於年,傅抱石先生正处於创作事业的颠峰时期,创作章法不落俗套,把山、水、墨、色融为一体。布局上,以主席故居作为画面中心,远处隐隐山峰连绵不绝,峰壑逶迤。由远而近,山峦树木,成峦叠嶂,使自然地映出故居前侧的一湖池水,水边路旁则用其特有的“抱石皴”法绘出重重绿荫。先生用极简练的笔墨画出前来参观伟人故居的群众,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连学生的红领巾都仿佛在眼前飘动,使整个画面生气顿现。整画构图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笔墨气象一以贯之,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家用其笔墨歌颂新时代新社会,是一幅充满六十年代主旋律的作品。

中山陵横幅设色纸本年作款识:中山陵。一九六一年大暑写。傅抱石南京并记。钤印:傅、往往醉后此幅《中山陵》创作于年夏,是傅抱石同题材,尺幅最大,创作年最早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中山陵》主要采用“高远”法构图布局,用笔凌厉恣肆、挥洒自如,山形质感和肌骨纹理则采用“抱石皴”表现,层层渲染而成。树丛勾画颇富灵动节律感。整幅画作水、墨、色浑然一体,豪放飘洒秀逸,气势磅礴壮观,造境迷离生动、苍秀幽雅。画面中巍巍钟山突兀挺拔,苍翠蓊郁,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依山傍势一字展开,涛涛林海浩瀚苍茫,隐约可见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和华表等,在长长的石阶上,人们高举旗帜,满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

雨花台颂年作画面描绘在铁干虬枝苍松掩映下的雨花台,远接钟山五色祥云,近挹长江浩荡波涛。气势雄壮的山岗上,苍松翠柏丛中矗立毛泽东手书巨碑,巍然挺拔,令人肃然起敬。一队“红领巾”拾级而上,在红旗前导下谒陵。山下是连绵高压电缆和毗连成群的厂房,象征着石城蓬勃发展的新姿。纪念碑四周苍松林海似群星拱月,使纪念碑以至整个山岗气氛雄伟博大。作者以浓墨大笔挥写倾斜而下、夭娇多姿的苍松,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象征着先烈岁寒不调之节操,万古长青之精神。天空几抹红云渲染得恰到好处,起了烘托主题的作用。此画是历史感与现实感相融汇,境界壮阔、情思激荡的力作。

雨花台颂设色纸本年作

雨花台颂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7月北京嘉信国际)题识:雨花台颂。一九六○年三月,傅抱石写。钤印:傅抱石印(白文)傅抱石的《雨花台颂》,作于一九六零年三月,该作品七十平尺,迄今为止是所见到的傅抱石独立创作最大幅的作品,气势恢弘,博大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作品通过远中近景的描绘,用焦点透视处理的手法,突出了雨花台的主题,通过点缀于画面的桃花、人物、工厂的烟囱,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活力的画卷,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画中最为典型最为完美的一幅作品。

初夏之雾立轴壬午(年)作(.2万元,年5月中国嘉德)题识:初夏之雾。车行成渝道上,退而望金刚坡。壬午,抱石写。钤印:傅抱石印、抱石、抱石斋、新喻此幅是画从成渝古道望金刚坡的风景,但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画真山真水”,是从真景中提高升华的作品。作者说他的山水画是“先有了某一特别不能忘的自然境界,而后演成一幅画”。此图正是作者对住处附近有了日积月累的充分认识和体味之后才创作的。此图纯用墨色和色彩表现,未用线条勾勒,是其吸取水彩画技巧,探索运用新法的最早的创新作品之一。

万松山馆图立轴辛巳(年)作题识:万松山馆图。白云自是如情物,随我枯心飘渺中。辛巳夏,抱石。钤印:抱石之印、印痴、抱石入蜀后作题跋:不署昔贤驴,不学朝马。偶尔风情爱苦瓜,无意称尊者,善鼓不张弦,善注何须瓦。写得松风万壑间,听取无声也。《卜算子》,用稼轩韵为抱石题,尹默。钤印:尹默《万松山馆图》作于年,傅抱石时居重庆金刚坡,正是其艺术创作进入成熟时期。图中峰峦叠嶂,雄伟浩荡,千岩万壑,松林蓊郁,清泉出涧,一蓝衣隐士盘坐于水榭凉棚之中,静观流水白云,聆听徘徊在山川间的天籁之音,体味蕴含于万物中的大道。此图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傅抱石从学习石涛绘画走向自我艺术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保留了“抱石皴”这一著名山水技法演变的痕迹。图中远山使用淡花青渲染轮廓。中部群山则采用散锋勾勒法,粗中见细,肆意挥洒,已经开始应用大块体积分配画面,并配合色彩的浓淡变化,表示山体的层次,从中可以窥见傅抱石从散锋笔法向抱石皴初步演变的痕迹。近处松树、柏树的处理手法仍保留了石涛树法的痕迹。此图以篆书、行书两种字体题款,在傅氏作品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大多类此,即以篆书题写画名,以行书(或楷书)题写内容。

幕府山立轴年作(.4万港币,年10月香港苏富比)款识:幕府山。年年幕府驻人颜,气掠风云指顾间。忽变余音何处觅,晓钟初度暮钟残。壬午二月,写瞎尊者诗。抱石。钤印:抱石、抱石入蜀后作、新喻傅抱石用功于石涛研究甚深,以清湘生平经历为题材创作组画,乃其一九四二年十月在重庆举行〈壬午画展〉的内容之一。本幅写于同年初,引石涛诗入画。幕府山位于江苏省江宁县北长江南岸。因晋元帝初过江,王导建幕府其上,故得名。或谓石涛居宁时曾游历其地,思王导旧事有感而赋咏。从画面所见,乃画家四十年代初期的风格,是时抱石皴技法尚未见明显运用。整幅作品构图较近传统,舍奇诡险隘,以平稳对称为主。人物置于右下方,密林相狭,中形宽道,两人策杖寻幽,徜徉于其间。远方背景只见青山拥翠,层层覆叠;山腰楼阁隐现,傍植树如侧斜出,益显山坡之陡峭。人物描写精细,衣纹复折起伏转折俱呈动感;两傍密树成丛,勾点或圈叶,处理手法各有不同,故呈种类各异的树木结聚,其组织紧密却又层次分明,在画家同类作品中甚为少见,极见用心。山势略以线条勾出轮廓,呈体积感却又无逼人之势,辅以小青绿设色,全画气氛较恬淡闲适,有出尘脱俗之致,直现晓钟初度暮钟残意境。

郭沫若诗意图设色纸本年作款识:(1)壬午春,蜀中写。抱石。(2)临流扣楫且高歌,拔地群山奈尔何。白马嘶风奔碧落,青螺负雨压长河。茅台斗酒奚辞醉,宣室丛谭不厌多。蹔把烽烟遗物外,兹游我足傲东坡。己卯中夏,抵山城未久,沫若先生写《戊寅舟游阳朔即事》媵予,不啻为此图发也!寒食日,抱石记。钤印:抱石长年(白)、抱石(朱)、新谕(朱)

听瀑联句图立轴水墨纸本题识:抱石东川作。钤印:抱石私印、踪迹大化高士观瀑是他此期最为喜爱表现的题材。画面上运用破笔散锋,涂抹扫簇,一种创作激情使画家将山石与瀑布表现得既精微而又豪放,山顶平坡上五六位高士形象奇古,似在观瀑听涛的同时互为酬唱,一下子把画面激活了,“尽精微而致广大”这句话移用在这件作品中无疑是恰如其分的。对阴晦雨后的山水,这件作品可称是气势逼人,传神而淋漓。傅氏是用水用笔的高手,山水在他那里,技法被丰富得前无古人,尤其是,背后的远坡,看来杂芜的笔致下,山形、植物都若有若无地呈现在观者眼前。

幽谷话旧设色纸本年作款识: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壬午冬也。钤印:傅、抱石大利、抱石斋作《幽谷话旧》,作于壬午()年,为傅抱石金刚坡时期巅峰之作,笔墨酣畅,气势磅礴。年10月10日,傅抱石《壬午画展》在重庆夫子池历志社举行,反应热烈,哄动山城。本幅画题款“壬午冬”,即个展后之新作。金刚坡是抗战时期傅抱石来重庆后寄居的地方,朝夕于斯长达七年之久,浑朴的巴山蜀水滋润了他的笔墨,使他在不惑之年就完成了画风的转变和风格的定型。此幅《幽谷话旧》体现了傅抱石四十年代中期笔下屡见处理手法。此画用破笔散锋入纸,笔尖、笔肚、笔根同时作用,快速地横涂竖抹,循环往复,浓淡互破,虚实相生,又以饱和而充足的水分,大块面地用墨衍色,使之水乳交融,生机勃勃,元气淋漓,与滋润多雨、雾气弥漫、潮湿深厚、植被丰茂的蜀地山水黯然吻合。图中布局严谨,左上角山坡陡峭、如遭斧削,有小路呈“之”字型沿山坡而辟。右下方老树横伸而出,枝叶茂密,两者如犄角相峙,画面自生均衡之势。画面细节讲究,无论岩块、绿竹、红树,穿插层叠,安排密而不乱,井然有序。傅抱石在最稠密的地方以留白腾出空间,置两高士聚首其中,相晤幽谷,闻话于林荫深处,有遗世忘机之感,也是画家当下心境寄托之写照。效果直如聚光灯集中照射般,画中主体凸现,显隐对比,妙趣横生。

苍山访胜镜框设色纸本(万港币,年5月香港佳士得)题识:新喻傅抱石,金刚坡下山斋。钤印:抱石之印、抱石斋、代山川而言也《苍山访胜》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在重庆创作的精品。此图树石用笔奔放,人物刻画精致,正是其“大胆落笔,小心收拾”的创作观,体现了傅抱石画作气势磅礴、小中见大的特点。傅抱石崇拜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既慕其高傲个性的创造精神,亦喜其湿墨淋漓之韵致,此图阔笔雄放,墨色滋润览之若湿,为四十年代初期代表作之一。画家在山峰的布局上往往不大留白,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礡气势。他在满纸上下充塞山峦树木,形成“大块文章”的结构。他描绘水和雨的技法,独创在传统山水画法基础上,活用了各种皴法,归集于“破笔散锋”表现山石的结构。《苍山访胜》中能清楚地看到典型“抱石皴”,意韵淳厚。这皴法在画面上与水墨的渲染产生了线面的丰富变化。这种笔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

石涛上人诗意设色纸本题识:偶历溪山胜,殊看非世游。岩悬逼丘径,暗瀑下重丘。岭上幽花秀,潭心碧影浮。倚栏心目爽,苍翠耐人留。此石涛上人宣城天延阁中诗也。新喻傅抱石。钤印:傅、抱石大利、抱石得心之作、代山川而言也、踪迹大化康熙二十六年()立秋前,石涛在梅清的天延阁中作山水一幅,傅抱石此画,源自石涛当年的题画诗。此幅布局壮阔,墨彩淋漓,画家以独创的“抱石皴”,在破笔散锋狂放的笔触之下,随意挥洒,法随心生,不拘一格。山石以淡赭色渲染,只在背阴处略着花青,以分阴阳,而丛树则罩以花青,凸显“苍翠耐人留”的意境。凭借浓重的渲染,将线、皴统一起来,将强烈的个人情感融入画中。傅抱石仰慕石涛,他不仅编撰《石涛年表》、发表《石涛丛考》,还在年代前半期,连续创作石涛上人系列诗画,仰慕之深正如他自己所言,“余于石涛上人妙谛,可谓癖嗜甚深,无能自已”。但傅抱石较少临摹石涛作品,与自然朝夕相处,“写胸中之丘壑”即成他新阶段的使命,对于石涛的仰慕,上升为石涛“代山川而言”的革新精神。

石涛〈过凌敲台〉诗意设色纸本年作(万港币,年10月香港苏富比)款识:山势盘纡一径斜,云垂四面日光遮;清波石打天门雨,红叶船冲洞口霞。客过*销悲往事,亭空树老不开花;当年歌舞人何处?独剩荒台起暮笳。壬午立夏,读清湘〈过凌敲台〉诗写此,并拟上人笔意。抱石。钤印:抱石、印痴、苦瓜诗意、抱石斋

敬亭秋镜心设色纸本年作(万元,年12月北京匡时)款识:敬亭秋。丁丑秋,全面抗战起,余与寄梅兄皆旅宣城。广德陷,敌直犯,始仓皇离去。寄梅还湘,余则在赣。旅旋吾二人均辗转入川。今岁双十重晤于陪都,欢忭无可形容。而以宣城一幕,彼此感念万端也。忆日前有书致寄梅,谓将写宣城旧事为赠。寄梅欣然。夫宣城旧事何可写也,兹寄梅将有敦煌之行,乃凭悬想构此小帧,以敬亭双塔之胜为贤夫妇志别。它日东归,倘再相将作宛陵游,则仓卒之制亦不无微意也。壬午大寒前一日,写时同在重庆。新喻傅抱石记。钤印:傅氏、抱石、抱石斋这是傅抱石先生一件精美的作品,山势险峻,苍松俊俏,斜晖脉脉,古塔高耸。中有高士二人,冠服俨然,前后呼应,侧丈而行……笔线率意姿纵,形色交融,气韵古穆沉雄。双塔寺藏于山峦之中,发古人之幽情,题取李白“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的意境纪念友人又将分别之情。所以画作取名“敬亭秋”。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成就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写生方法的介入,直取生动的自然环境和现实生活。二是独特的绘画语言,开创了抱石皴等一系列独特的绘画语言。而这件作品是这两个特点结合的典型代表。傅抱石以硬毫破锋直写山势,勾、皴、擦一气呵成,打破笔线与色墨的明显分界,形色交融,笔线挥洒纵恣的用笔但骨气中含,语言风格特征明显。—年,是傅抱石集中心智用于绘画创作的金刚坡的七年,年创作了《渔夫》,年创作了《云台山图》二卷、《访石图》等等,年创作了名作《大涤草堂图》。年为傅抱石来金刚坡第四个年头,是其金刚坡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傅抱石在重庆举办“壬午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件近作。在个展的序言中他有介绍:“三月间,本企图把石涛的一生,自出湘源,登匡庐,流连长干、敬亭、天都……写成一部史画,来纪念这位伤心磊落的艺人。……陆续写了不少。如《访石图》、《石公种松图》、《过石涛上人故居》、《张野鹤诗意》、《四百峰中蓑笠翁》、《大涤草堂图》、《对牛弹琴图》、《石涛上人相》……十余幅,其中大部分是根据我的研究成果而画面而成,并尽可能在题语中记出他的因缘和时代。”本幅“敬亭秋”题为“壬午大寒前一日”,即个展之后的新作。石涛的履迹也是傅抱石这一年绘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题材。石涛大概在37岁到52岁之间驻锡宣城敬亭山南麓之广教寺(俗名双塔寺),《石涛画语录》基本也在此完成。所以敬亭是他遍访石涛旧踪的最重要的一站,本幅所描绘的正是广教寺(俗名双塔寺)周边的景色。

飞瀑听泉图立轴设色纸本款识:正因先生方家正之。新喻傅抱石,重庆西郊。钤印:抱石之印(白)、往往醉后(朱)从作品落款可以看出这是傅抱石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中期的作品,那个时期,傅抱石已在尝试放弃线而直接以面的方式去表现自然,并且开始尝试用散锋皴法。此图以写意为主,挥洒顷就,惟点景人物,线条精炼准确,疾速运笔中显其动势,简洁无冗赘,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却不流草率。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他拮取造化素材后,所作的概括提炼和艺术夸张。在造境过程中,他倾注了自我的理想和审美观。此作笔墨精纯,雾气苍茫,大笔挥洒,小心收拾,乃傅氏难得之精品。体现了傅抱石画作气势磅礴、小中见大的特点。图中四位士人形象奇古,超凡脱俗,为此画点睛之笔。笔下的古人绝非躯壳,而是别有情怀、精气饱满、潇洒超脱、高古灵慧,独具人格力量,颇能引起观者共鸣。

入眼荒寒一洒然立轴款识:入眼荒寒一洒然。抱石写。钤印:新喻传氏、新喻、抱石斋抱石先生此作,就“入眼荒寒一洒然”诗句为题而创作。先生未见过石涛原画,只是根据诗句意境以自己的理解,主要营造一种荒寒、冷隽之美的景象。以此作之风格看,大约作于年初,甚或更早。此时先生正处于绘画的“变法”时期,作品既不同于此前之比较传统的笔墨,也还未见此后的被人称作“抱石皴”的全新画法,呈现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过渡时期”的面貌。此幅《入眼荒寒一洒然》由于景物的体积、远近、块面等等的表现,全靠的水墨擦染,当然线条少了。而多次的擦染,薄薄的宣纸,当然也经不住。后来,这种新旧交替阶段的过渡的特殊方法所画的作品,就不再出现了。因此,此类作品非常罕见,也最为珍贵的。

杜甫诗意雪霁图设色纸本年作款识:癸未冬,始写于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傅抱石。钤印:抱石山斋(朱文)、抱石(朱文)傅抱石的作品中,山水画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元以后,艺人集江淮间,平畴千里,雄奇遂自画面退走”。所以他踏遍祖国河山写生,体验自然的苍茫雄奇,变化多端而融于画中。傅抱石的山水从为古人配景,到古贤成为点缀,这是他的画面焕发古意的来源。五代李成曾作一幅《窠石读碑图》,树木小笔皴擦似蟹爪,无半片残叶,除此之外只有一骑驴者和一块巨碑静立其中,萧疏荒远的意境让人印象深刻。一千多年之后,傅抱石也作了《杜甫诗意雪霁图》这样一幅萧疏苍凉的水墨风景。构图上选取了更为大气的立轴。李成所惯用的鹰爪、蟹爪皴被直爽缭乱、干练犀利的“抱石皴”所代替;小笔卷云皴所作的石块被渴笔皴擦的大墨块所代替。通往深山的小路上,一行人怀抱包裹踽踽独行,面对一座苍茫挺拔白雪皑皑的山峰。巨大的山石如屏障般横截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人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感,更显示出人的渺小。碑有读懂的时候,山也有翻过去的一天,尽管悲壮但是却充满希望。傅抱石用气魄宏大的笔力营造了这样一个萧瑟冷静的场景,虽然面貌已经全然不同与古人,却具有同样直指人心的力量。

仿石涛游华阳山图年作庐峰秋夕

庐峰秋夕立轴年作(万元,年5月北京荣宝)款识:庐峰秋夕。纱厨如水春云空,汗衣香润资熏笼。北窗虚敞足幽寂,蒲葵麈尾来轻风。银缸欲烬酒力散,连床清话今宵同。山深县远无更鼓,唧唧草虫阶下语。十二阑干月转檐,鹤发初擎振霜羽。明朝归斾向山中,回首西城暗烟雨。中国题画诗于杜工部后惟虞伯生足昼也。癸未十月初三日,写第二诗于重庆西郊山斋。傅抱石并记。钤印:傅、抱石长年、印痴、抱石入蜀后作、踪迹大化《庐峰秋夕》是傅抱石年创作于四川的山水画力作。画面上部,山体结构坚实而又富于变化,左侧石梁下方有泉水奔泻而出,右侧山腰处浮云飞动。图下方数株苍松矗立在巨石之上,几间房屋依山而筑,近处一室中二老者相对而语,远处一童子怀抱一卷书画沿房廊走来。“此画章法布局新颖独特,笔墨技法纯熟老辣而又极具个性”(傅二石语),正是傅氏金刚坡时期的代表作,此时画家继续传统、师法造化,为后来傅氏风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仿梅瞿山笔意山水立轴题识:云为衣履石为梯,白日青虚步可跻。天近只疑三界合,烟开浑见四方低。寒松挂雪明前嶂,瀑水轰雷下别溪。早晚台端捐佩去,诛妻来与道人栖。抱石戏写湘师一绝,兼儗瞿山笔之意。钤印:抱石、印痴、苦瓜诗意此图是以梅瞿山之笔法,画石涛绝句诗意。梅瞿山即清初*山派的代表人物梅清。这是傅抱石四十年代初期的典型之作,看似头乱服,率笔为之,却是将水墨与皴法融为一体,皴擦点染兼用,淋漓尽致,将石涛诗意阐发得尽善尽美,又深得梅清“笔法松秀,墨色苍浑”之韵,生气欣然。

山雨楼阁图立轴年作款识:德茵先生属*,癸未九月,新喻傅抱石东川写。钤印:傅、傅抱石此作带有傅氏山水的一贯特性,挥洒自如,运笔极为迅疾,在看似乱头粗服中充满着激情和自信,运用独创的抱石皴,散锋入纸,恣意涂抹,画面沉雄饱满而又朦胧氤氲。图中两人在蒙蒙细雨中撑着雨伞喁喁私语,另两者在山间草庐中似潜神对弈。应该说,山水郁勃黯暗、雄奇峻险是作品的表层符号,更深刻的意识和情感则是对倏忽若飘尘的人的孤寂、无奈与浩叹。人格化的山水,包含画家个人情感的丘壑,奔迸着画家的热血与激情、风雨晦明的苍莽山峦与蓊郁的草木,是画家在大自然的感动之下所引发的长歌浩叹。

白岳*山两逸民立轴设色纸本(万元,年12月北京保利)题识:白岳*山两逸民。新喻傅抱石。钤印:抱石长年、抱石斋作、新喻《白岳*山两逸民》,无纪年,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面貌判断,约作于年。“白岳*山两逸民”句,出于王士祯冶春诗。两逸民指程邃与孙默。程邃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名家。“白岳”即“齐云山”,古时“白岳”、“*山”并称,有“新安多佳山,而齐云严与*山为最。*山、白岳相对,细看从来无厌时”之句传世。图写群山巍峨,壁立千仞,劲松俯仰呼应其间。这大约是作者的印象中的*山、白岳的写意。抱石用方折而爽劲的笔划钩皴山峰石壁,类乎于大斧劈,气势险峻。这种方折而类于大斧劈的笔法,是他的笔墨尝试之一种,在他年的作品中时可见到的。图下端平台上并坐两人,举目忘情于山间,即程、孙两逸民也。作品虽以“白岳”、“*山”名之,却也借鉴了蜀地山川的特点,既不乏雄壮,又兼以秀美。加之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内心的激烈壮怀融入其中,画中的勃发之气似乎随时都会奔涌而出,令人心潮澎湃。傅抱石认为中国山水画应该“畅写山水之神情,以景写情、寓意于景,以情景交融为上”,此图正是他身体力行其艺术主张的一个明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